我们象棋界的那些“神童”,为什么大都不尽人意

很多孩子,年幼的时候比同龄人水平高出一大截,但等他们成年之后,和同龄人相比就毫无优势了。

他们可以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崭露头角,风光无限地击败大师。特级大师,但他们也好像在十多岁的年纪,就透支掉了所有的荣光和灵气;

他们既早熟又早衰,犹如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那些夺目而璀璨的光炬令人不禁付诸期待和许愿,然而,无论你面向流星时的跪拜和闭目仪式多么虔诚,你内心所默念的那些愿望,终将成为不切实际的泡影。

01

这十多年来,中国象棋界名声最大、被媒体曝光最多、流量最高的“童星”,主要有以下这么几位。

曹岩磊,1991年生,4岁学棋,7岁参加全国象棋棋协大师称号赛,11岁在全国少年象棋锦标赛上夺冠,此后多次在全国象棋大赛上获得名次。2004年获16岁组全国少年象棋锦标赛冠军,被授予“中国象棋大师”称号。2004、2005年两次夺得深圳市冠军。

许文章,2001年生,2009年在全国象棋少年锦标赛中,提前两轮勇夺8岁组冠军。2014年,又在四川省象棋个人赛暨四川省象棋定级赛上夺冠;正因为超越其年龄的出众战绩,许文章作为“希望之星”进入了四川省职业集训队。

郑惟桐,1994年生,2009年获得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男子组12名,晋升大师;2014、2015年两届全国个人赛冠军。

他们都很“早慧”,他们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备受瞩目,可他们的命运也不尽相同。

02

曹岩磊作为全国棋坛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师”,他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凭借童年的卓越战绩,在深圳初露峥嵘,崭露头角之后,他曾经一度摸到了广东省职业集训队的门槛。然而,基于现实条件和各种客观因素的考量,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深圳,与“省队”的进修机会失之交臂,也许,正是这个遗憾的选择,导致他后来始终无法突破自身技术和悟性的瓶颈,踏入更高的竞技境界。

后来,曹岩磊去了澳门,在澳门弘扬和传播象棋文化,他另辟蹊径地选择了一条路,成为了象棋技艺的“输出者”而不是“吸收者”——也许正是澳门相对弱势的象棋竞技环境,无法拥有更多更高级训练资源的曹岩磊,自身的棋艺成长比较有限。一晃又是十年,在最近公布的2020年中国象棋棋手等级分中,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曹岩磊排名第20名,处于一线棋手中相对靠后的位置。

许文章的成长之路,也遭遇了一些波折——不少棋迷感到遗憾,13岁就荣获省冠军的小许,进入省队训练六年之后,水平似乎并没有质的长进……去年,在两个“冲大师”的重要比赛中,许文章接连铩羽而归,在全国青年锦标赛、全国等级赛男子组上两次错过大好的冲冠机会,屈居第五和第三名,也一并错失了申报“大师”职称的资格。而在与业余棋手陈柳刚的十番棋较量中,他又以3胜4负3和的成绩落败。

要知道,今年许文章已经19岁了,比他更年轻的新秀,有的也早已登上象甲联赛等更高的舞台,他身上的“童星”光环,快人一步的先发优势正在消失。

而近20年来真正“笑到最后”的“神童”,估计也只有郑惟桐一位了。15岁时,首次在象甲联赛中披挂上阵的郑惟桐引人注目,在这一年,郑惟桐进入了全国个人赛前12强,荣获“大师”殊荣。当时就受到六届全国个人赛冠军、象棋特级大师的热烈赞扬——“将来我就不是他对手了”。

若干年后,这句话真的应验了。2014、2015年,郑惟桐连续两年夺得全国个人赛冠军,终于修成真身,历练成为新一代棋王。如今,王天一和郑惟桐的“王郑争霸”依然是象棋棋坛津津乐道的主旋律。

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一将功成、万骨皆枯——从天才到天王,从神童到神手,中间依然隔着艰辛的路途和难以逾越的天堑。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之处。

03

为什么昔日“神童”,最后能不负众人期待的寥寥无几?为什么天才总是“伤仲永”?

我觉得,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首先第一点,“天才”一词的含金量,可能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

所谓“天才少年”,往往只需要一次两次的惊艳表现,只需要偶尔战胜一次两次名手、大师、特大,各种赞誉就会扑面而来。

体育界总喜欢炒作这类“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趣闻,但实际上这种“少年逆袭大人”的故事,在棋类运动中真算不得什么罕见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天才”的帽子在中国象棋界经常被随意派发给一个天资稍高于同龄人的少年棋手。

你想想看,随便一个参加全国/省市少年赛,年龄不过8-14岁的孩子,他们在他们所处的圈子里,自然有不逊于大人的棋力,甚至偶尔能战胜成人的省市级高手,他们是不是也经常被吃瓜群众捧誉为“天才”?

问题在于,参加全国少年赛的孩子,很多人的成绩也不过是20、30名左右,在他们的童年阶段,公众们大多还会无视他们的实际排名,恭维地喊他们一声“天才”;如果这个20、30名的成绩,平移到成年比赛当中去,是不是公众突然就会觉得很平淡无奇了?

就算在全国少年赛中拿到了前三甲的优胜名次,也不能代表什么——毕竟这只能代表,你在同年龄层的竞技中取得了优势;而到了成年比赛,根本就没有人会在乎你的年龄,你所直面的对手是全年龄层的竞争,此时所有对手都是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时期的“天才”,你得把这大多数“天才”都战胜了,然后成为“天才中的天才”,你才能站在象棋竞技的巅峰。

04

第二点就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有些瓶颈,可能是终其一生也难以突破的。

经常会有职业大师感叹:长棋比长xx还难,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先半先的差距,往往要经过数年、数十年的打磨才能突破。

要使棋艺更进一步,也不是日复一日的单调努力、时间累加就能实现的。运气、机遇和某些特殊条件下的“悟性”也非常重要。有一些“天才”棋手,因为“开悟”较早,早早地达到了一个超越同龄人的水平之后,后来却始终没有迎来下一次的“开悟”,原地踏步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凭借童年时期的“老本”,显然是很难立足于成人时期的高水平竞技舞台的。

也许真的不是他们没有努力,而是他们真的没有那个机遇,没有那个“命”——投身职业竞技,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豪赌与冒险,如果说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小“天才”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小概率事件,那么要在成人的竞技中成为拔萃的王者,更是极其极其微小概率的渺茫奢望。

然而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在于,大多数光环和体面待遇,都集中在了第一名的身上;第二名、第三名……其待遇和利益随着名次的递减,呈几何级数般下降。人们都只会记住“天王”,没几个人会记住被天王打败的“天才”。

或许,在六一节这个童心未泯、稚气未脱的节日里,我不应对象棋少年、神童和天才们讲述如此残酷的道理,但他们既然选择了象棋竞技这条道路,就不得不直面这种前途攸关的利弊分析。

无论他们和家长当初选择象棋行当的初衷是什么,他们既然被裹挟到了象棋竞技这个僧多粥少的名利场中,他们就得明白:公众和媒体的那一声“天才”的赞誉,是廉价的、是逢迎的,而一个真正残酷的现实是,留给“天才”成长和试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一首动漫歌曲《残酷天使的行动纲领》的歌词,作为我对象棋少年们的节日祝愿:

“就像那残酷的天使,少年啊,成为神话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